本網記者(胡曉東報道)7月12日中汽成都配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汽成配”)獲得PPAP認證,正式成為全球第三家獲得全球供應商資格,擁有了繼德國蒂森和美國馬勒之后的凸輪軸項目參加資格。
中汽成配的主要產品是組合式凸輪軸和商用車凸輪軸。就商用車凸輪軸而言,中汽成配常務副總經理劉歆告訴記者:國內商用車市場與物流、機械緊密相連,受一帶一路影響,產能的輸出,特別是建筑產能的輸出而帶來的市場,客觀來說商用車市場上升空間不大。之前成配在商用車市場所占份額小,錫柴、濰柴、康明斯都是走在前面的,傳統柴油機市場繼續下降,走在前面的市場比較火爆。技術領先的在整個市場所占份額增加,并不是總體市場增加。中汽成配關注的是140萬臺的商用車重型高端市場。中汽成都配件有限公司得益于柴油機的升級,而成配跟上了升級。
柴油機技術的升級導致零部件的技術升級。成配在柴油機的領先度比轎車要高,跟上了技術升級的步伐,裝配式在柴油機也將是必然趨勢。錫柴、濰柴、康明斯在這方面走在了前面。柴油機受電動車影響要小一些,抗沖擊力要強些。現在來看,傳統轎車凸輪軸肯定不投,壓縮這塊投入,給裝配式和商用車。目前商用車這塊,有一個2019年40萬支,2020年50萬的產能計劃。目前凸輪軸里大家都認識到了這一塊,都來擠商用車市場。
就裝配式凸輪軸而言,項目啟動是2012年。裝配式兩個題材,一是乘用車。乘用車基本完成前期的研發、市場的訂單和生產線的建設。現在拿到手的訂單之前是360萬,最近追加了一個新項目——CSS通用項目。這個項目是成配與蒂森競爭拿下的,原來蒂森的產品價格一直比成配高20%,這個項目蒂森為了拿下,將價格降到了和成配一樣,仍然沒有拿到。這個一方面是基于成配與上海通用多年的合作,成配最大的優勢在于服務,價格的優勢已經顯得不那么重要了,更多的是一種服務和快速反應,這方面對客戶的吸引力要大一些。比如出了問題,成配基本能在24小時內給他一個圓滿的答復或者解決方案。德國人不可能做到。德國人最少也要72小時,甚至是一周。這其中最大的差距在于,中汽成配是自己的技術團隊,從頭到尾自主研發完成。而蒂森和馬勒的研發團隊在德國,中國部分只是執行層,沒有研發能力,出了問題不知道為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做,這是他們最大的弱勢。中國部分只是生產車間,研發全是在德國人手上,中國工程師沒有這個能力,他也不會讓你去做這個事。所以這是成配和他們競爭比較大的一個優勢。當時成配有一家供應商,是成配和蒂森共同的韓國供應商。當年余副總經理曾找過這個供應商,想請他們提供產品,那時他們唯一的客戶就是蒂森,蒂森向他施壓,所以壓根不給成配。CSS項目蒂森認為他們能100%拿到這個項目,這個供應商提前飛大連,準備當天晚上蒂森拿到項目后一起慶祝下,結果等到下午五六點得到消息后,蒂森沒拿到,這個供應商連夜從大連飛到成都,找到成配談合作。現在來看,成配把上海通用市場全部拿下了。以前裝配式沒做的時候,這一塊被蒂森拿去了,現在蒂森全部退出去了。2015年蒂森把我們的SG切掉,成配業績急速下降,一年降了140萬。2016年1月第一個切回來,2018年3月切回來最后一個,三個平臺成配全部切回來。160萬的CSS兩個平臺加上100萬的CVG一個平臺再加上100萬,一共360萬。蒂森的生產和研發使完全脫離的,而中汽成配是融合在一起的。2017年8月,蒂森將中汽成配作為對手。以前蒂森和馬勒完全壟斷了,現在被成配打破后,成配在價格有優勢,現在是靠現場裝機服務、出問題后的快速反應、綜合實力以及合作這么多年的信任基礎來獲得了項目。
中汽成配隨著市場的不斷培育,研發團隊的不斷成長,現在在行業內裝配式凸輪軸被大家逐步開始認可。現在中高端市場是裝配式。一共4800萬的凸輪軸,最少有2800萬的中高端市場存在。中汽成配在中高端市場理論上超過馬勒,暫時還趕不上蒂森。從中國來說肯定是第一,從品牌、客戶群、技術研發、被高端市場的認可程度、實力。現在國內知名品牌,還有寧波圣龍。從技術上來說,寧波圣龍稍微落后成配一點。從整個中國來看,蒂森第一,馬勒第二,中汽第三。但是從中資國產企業來說,成配第一。現在很多公司都還處在研發的階段,成配研發已經結束了,訂單拿到了,現在就是建生產線了。現在也有一兩家,但是他們沒有通過美國德國審核的,他們做奇瑞、上汽這種低端市場,大概有幾十百來萬。認認真真通過美國、法國、德國審核了的,在中國來看,目前只有中汽成配。這個項目啟動是在2012年,最艱難的是2012年到2015年之間,2015年PMT審核通過后,訂單雪片式的。計劃2019年140萬,2020年300萬。對于拿到訂單后如何將訂單消化掉,這是要深度思考的問題,壓力很大。不僅僅是簡單的建線,最后是否是出現市場的資源整合,生產資源的整合,這是一個方向,并不是簡單的投資。目前傳統鑄件車間訂單只有2萬,產能達到8萬,資源大量閑置。這一塊閑置資源的整合,還需要考慮。
技術團隊從能力、水平都很高,數量及品質還有更新的提升過程。這個團隊是成配的核心競爭力,通過了兩個項目。一個團隊要通過實戰,解決了很多問題,才能成長。這個團隊帶出來四個項目經理王圣運、黃海龍、宋斌、黃亮,都有一定項目運作能力。為了避免人才流失給成配帶來大的傷害,每個人負責自己的一個版塊,降低風險。分管負責技術板塊,目前來看沒有流失。一是有研發的平臺,可以不斷的學習,二是大家相處和諧,經過幾年磨合,大家相互互補。工齡最長的余超,大學機電一體化畢業后94年到公司,今年24年了。大學26個同學,現在只有5個還在實體這一行干。很感謝這個平臺,在凸輪軸行業里,起碼能排前五。最短的黃亮,3年,在其他地方工作了五年進入成配,這次提升為項目經理。其余人都在十年左右。這幾年招不到人,很多技術人員兩三年就走了。余副總經理2004年做技術總監,獲得平臺,本科理工,川大兼職研究生。94年進入公司后,從工人、工藝員、主管設備、副主任、車間主任到技術骨干。2004年改制,技術部長和質量部長離開,余副總經理當時任鋼件車間主任,連他在內一共只有三人做技術,臨危受命。現在團隊有十五人。2007年開始與通用合作。項目經理帶頭,團隊一起合作。具備能力的給他一個平臺,讓他成長。先做,有問題一起解決。一個人進企業后要為企業做貢獻,要學到東西,不能損壞企業形象。通過自己不斷的學習去拉動團隊。既要利己,也要利企業,讓大家認可,才是人才。質量問題、產能問題、設備問題都會提出來。所以要求技術人員都到現場去,不了解現場的不是合格的技術人員。在基層待過的人,對事物的把控,對趨勢的了解要強得多。如果沒見過,沒摸過,就純粹是畫圖,是沒有概念的。面對一個圖紙,能提出很多問題建議的人,一定是經驗很豐富的。成配到余總這已經是第四代了,個人認為把成配拔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在行業地位很高,有一種工匠精神、傳承、理念在里面,在方向正確的前提下,持之以恒。不管承受多大的壓力,不管有多大的誤解,我們都堅持下去。如果沒有自己的定力,沒有方向感,沒有自己的堅持和毅力,這個項目成立不了。2012年開始,方向正確,盯到世界的發展方向,特別是歐美和日本。技術領域,用盡自身各種資源,想盡各種辦法突破沒有退路的時候反而會開山辟土的自己走出一條路。成配是重資產公司,壓力很大,不像輕資產可以隨時轉型。從框架戰略來說,美國做得好些,從落地和細節來說,德國和日本做得好一些,專門請到了日本專家到公司,嚴格按照日本專家的方式,落到每一個細節,然后再結合成配自身,形成自己的操作模式,形成成配自己的東西。
今年的通用車間和傳統鑄件車間急速下降,全靠商用車。只能盡快讓裝配式上,同時進行商用裝配式項目。這是成配戰略性的一個節點。成配在探索這塊在一直往前走。其他零部件在新能源這塊走在前面,雖然高度沒有成配高。成配在新能源這塊才開始,壓力很大。成配10-15年內沒有問題,但是15年后應該怎么辦,需要未雨綢繆。引進也好,研發也好,一定要有技術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