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等待騰訊視頻廣告播放完,即可正常觀看!】
憑借一筆貸款,夏朝嘉開始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創業——西城區包裝印刷廠應運而生。但錢只能解決硬件,管理、技術、人才、文化等更重要的“軟實力”又如何打造?這其實也是貫穿了禾嘉此后四十年發展的核心問題。而在80年代初,30出頭的夏廠長卻已經初步摸索出了自己的解決之道,并因此當選成為“全國首屆十大青年企業家”。
經營策略上,夏朝嘉首先用32個字為印刷廠定下了一根“定海神針”:產品質量高于大廠、產品價格低于大廠、生產周期短于大廠、服務質量優于大廠。很快,夏朝嘉就用實際行動向整個市場展示了西城區包裝印刷廠是如何去落實這32個字的。
1981年底,阿壩制藥廠急需印刷一批5萬張鹿茸精標簽。由于印量小、利潤低,時任制藥廠供銷科長吳啟育跑遍了成都市的幾大國營印刷廠,都沒人肯接招。眼看最后的期限要到了,苦惱萬分的他四處轉悠,看見府河邊“西城區包裝印刷廠”的招牌,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走進了廠子。在一番商談后,雙方達成一致,阿壩制藥廠的5萬張標簽交給西城區包裝印刷廠印刷,印刷費2500元。
別看印刷費只有大廠們都看不上的2500元,這筆訂單其實是西城區包裝印刷廠的第一筆訂單。全廠上下都非常重視,從原材料購買到印刷中的每一個細節,夏朝嘉都是親力親為。貨品如期交付,所有人都充滿期待欣喜地等待第一筆回款入賬。
誰知,夏朝嘉盼來的不是匯款,卻是一個意料外的電話。阿壩制藥廠來電稱:“貴廠的印刷質量存在問題,5萬張藥品標簽均有四微米的超差。本欲退貨,但考慮到貴廠系小廠,不能消化退貨損失,所以貨還是用了,但必須降價。”實際上,在當時4微米的誤差是屬于正常誤差范圍內的,客戶此舉顯然是意在殺價。
怎么辦?據理力爭還是忍氣吞聲?夏朝嘉的做法再一次震驚了所有人。他給阿壩制藥廠發了一封電報,聲明如果是產品質量問題,請對方把貨退回來,這批標簽不能使用,即使燒成灰也要寄回來,印刷廠將無條件重新再印一批。如果藥廠就這樣使用了這批標簽,他將到法院去起訴。
“產品質量高于大廠、產品價格低于大廠、生產周期短于大廠、服務質量優于大廠,是我們的32字方針,我們不能因為眼前的這一單業務就背棄了自己的承諾!”夏朝嘉對廠里的員工說。
夏朝嘉此舉震驚的不止是員工,阿壩制藥廠的廠長也被驚呆了。他親自前往成都,要拜訪這個不同尋常的街道小廠和負責人。而在與夏朝嘉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長談之后,他被夏朝嘉的心氣和才能深深折服,最終第二年全廠40多萬元的業務全部交給了西城區包裝印刷廠。
印刷廠逐步走上正軌,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隨之而來對人力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此時的印刷廠已經初具規模,想要招攬一些外部人才并不難。但是夏朝嘉卻首先把機會留給了街道企業職工子弟。
夏朝嘉定下的招工條件第一條就是,父母必須是街道企業職工,試用期滿10天就可以去成都軍區印刷廠接受培訓。“我是街道企業出來的人,天然對街道有感情。而且我認為街道子弟天生就能與我們的企業互相認同。”夏朝嘉說。
值得注意的是,夏朝嘉很早就已經有了強烈的設計意識。他親自去參加了包裝印刷協會下的設計委員會,專門去調查設計師們的苦衷。最后,夏朝嘉寫出了一篇名為《論包裝印刷與設計的關系》,開宗明義表明好的包裝來源于好的設計,好的設計可以彌補印刷包裝工藝的不足,可以推動包裝印刷工業發展。
這篇論文發布之后立即在委員會內部引起了轟動,設計師們全體起立為夏朝嘉鼓掌,因為這之前從來沒有哪一個印刷廠的廠長會將設計師們擺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由此,設計人才紛至沓來,小小的西城區包裝印刷廠云集了當時四川全省最頂 尖的設計師。這其中就包括著名畫家、現四川中國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資深設計師汪曉靈,老四川熟悉的成都煙廠“五牛”香煙、成都菊樂公司的“甜菊糖”包裝就都出自于汪曉靈之手,由西城區包裝印刷廠印制。
挖掘人才,更重要的是要留住人才。用什么去留住人才呢?夏朝嘉認為,除了一份不菲的收入之外,更重要的是給予每一位貢獻者尊嚴。
正是在這一想法的驅動下,夏朝嘉又做了一件讓員工們聞所未聞卻感念至今的事。1983年,經過合并成都市建設工具廠、成都市西城區紙箱加工廠、西城區彩色紙廠、西城區塑料廠后,企業陡然增加了300多位臨近退休年齡的老員工。成都市西城區包裝印刷廠先后合并四家工廠,圖為四家工廠的四位老廠長。
在那個溫暖的冬天,改名后的成都精印包裝廠在大門口拉上了紅布,扎上了紅花。人們臨時用紙箱做底,紙板當桌面擺起了近40桌酒席。在這場酒席上,夏朝嘉為300多位街道企業退休員工按國企員工級別辦理了退休,頒發了當時只有國企退休員工才能擁有的退休證,按照全民職工退休制度給300多名街道職工辦理退休。
胡顯清就是當時拿到退休證的老員工之一。“當時只有國企員工才能辦理退休拿退休工資,我們只是街道企業的員工,能辦理退休真是做夢也沒有想過的事。我永遠記得拿到退休證時的樣子,那種發自內心的高興講也講不出。直到今天我們遇見都還要互相問問是不是知道夏廠長的近況,他是不是還好?”她說。
從對外到對內,夏朝嘉都已經展現出了一位追求卓越的企業家所應有的高遠理想、戰略洞見、開拓創新、和責任擔當。這也引發了社會媒體的關注。
1984年,改革開放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全國各地涌現出了一批年輕優秀的企業家。中國青年雜志社看到了這一潮流,決定聯合共青團中央宣傳部、中央電視臺和中國企業管理協會的廠長經理研究會,共同舉辦了首屆“全國優秀青年廠長(經理)評選活動”。夏朝嘉則以32字經營方針和全民所有制待遇退休管理從候選者中脫穎而出,當選“全國首屆十大青年企業家”,并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夏朝嘉從百名優秀廠長(經理)評選中脫穎而出,被評為“全國首屆十大青年企業家”。
原中國青年雜志社編輯劉百汶,在首屆“全國優秀青年廠長(經理)評選活動”中作為活動專員,到成都對夏朝嘉的事跡進行了專門的甄別和座談交流。劉百汶說:“企業家掙錢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在掙錢的同時還能顧及到職工的退休待遇,這種對員工的尊重是很難得的,也是一般企業家做不到的,這是他能夠進入十佳的非常重要的因素。”